开展课前演讲活动,促学生语文素养
(罗婧)响应学校“可视化”学法,本着把课堂还给学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多方面发展的要求。本学期高二语文组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会动笔,会表达,会思考等综合能力。下面具体分享下本学期该活动开展的思路。
首先,综合考量下选定演讲“话题”。需要考虑学生的学情,不同层次班情,考虑学生的兴趣,话题设置的难易搭配等等。综合这些考量,本学期有“成语我来讲”“分享一首你最爱的古诗词”“介绍一本你最喜爱的书”“热词我来说”等等话题。
其次,教师引导定学生演讲“框架”。虽然课前演讲是提倡学生畅所欲言,但是完全没有章法很有可能让课堂三分钟失控或者浪费。于是在活动开始前可引导学生每个话题大概讲的思路。例如:本学期的“成语我来讲”可建议学生围绕某一个主题讲两到三个成语,不仅讲清成语的意思还可以挖掘成语背后的故事,同时可以当“小小出题人”考察其他同学对你所讲成语的运用或者辨析。故会在活动中看到学生讲“诗经中的成语”,“动物有关的成语”等等。
在引导学生确定演讲基本“框架”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演讲若要脱颖而出,吸引“听众”,应具有“创新性”。在基本的“框架”之外,鼓励学生在内容上、形式上等多方面创新。例如,学生分享李清照的词《鹧鸪天•桂花》,范成大《霜天晓角•梅》,展示诗词同时还在白板上画出点点桂花,片片白梅,它们和诗境完美融合,相得益彰。
最后,演讲后可发挥集体的反馈力量。例如,在学生演讲完,可先请全班同学举手表决,即谁喜欢他的演讲就为他投票举手,每天由课代表统计,一周评选一个“演讲小达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在学生投票后可由教师点评,也可请一两个学生点评。通过反馈的及时性和多样性,让演讲者感受到演讲的乐趣,明白演讲内容的“受欢迎度”,促其下次更好的表达。
在新课标背景下,“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教学策略是一个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举措。通过此次活动,希望不仅能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还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