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历史课堂撷取教育智慧之悟
2024年高中历史优秀教学课例听课心得
刘 蕾
《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教学的生命线在于不断地学习。11月5-8日,我有幸观摩了19位资深教师的历史优秀课例展示,仿若置身知识盛宴,收获颇丰。在那一方历史课堂的天地里,教师们凭借创新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及互动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开启了一扇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历史知识的大门。这些优秀课例,恰如璀璨繁星,不仅让我领略到优秀教师教学技艺的熠熠光辉,更使我对历史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以下是我此次听课的心得点滴:
一、教学设计:巧妙且严谨
优秀的历史课例在教学设计上独具匠心,可谓是“精思傅会,十年乃成”。教师紧扣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将历史知识精心雕琢,构架出清晰合理的教学框架。
且看一位老师在讲授《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社会》时,以世博会为主线,将20世纪以来的人类经济与生活的粒粒珍珠依次串联,让学生能够直观地领略到时代发展长河中的冲突与抉择。他在关键的历史节点又巧妙地埋下探究问题的种子,带领学生深入探索事件背后的奥秘。例如展示1958年苏联馆中卫星模型的图片,由此引导学生思考苏联解体的原因。这种层层递进的设计方式,既契合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又有效培育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充分展现。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如在本节课的最后展示《人民日报11月1日移民管理局发布的相关数据》,邀请同学们探究20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影响社会生活,选取角度进行阐述。如此一来,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仿若枯木逢春立刻变得鲜活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且注重实效
在听课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优秀教师们对教学方法的娴熟运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他们不拘泥于单一的教学方式,而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情,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其相互交织、相得益彰。
模型展示、现代教学资源的灵活运用是此次听课活动中最为耀眼的风景。优秀教师们结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利用视频、模具、AI等资源,将历史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比如在讲述《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时,教师用精心制作的翻车等农具模型,配合形象的语言表述,使学生穿越历史画卷,亲眼目睹这些工具的应用,对生产发展的进步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君子之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们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中,关于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教师要求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对不同的改革内容和结果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扮演改革家,写一段极具特色的发言稿,请其他小组竞猜。学生们在小组内各抒己见,通过思维的碰撞,不仅深化了对问题的理解,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教师素养:深厚且全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通过此次听课,我对历史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优秀的历史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准确无误地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在语言表达方面,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的讲解应清晰流畅、生动形象,既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历史概念,又要能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话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在组织协调方面,要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课堂活动。通过有效地讨论探究,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和活跃,能够联系实际,从不同角度思考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优秀教师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文情怀令我触动。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不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应重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家国情怀。比如《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及国际法的发展》中讲解应对国际争端的中国方案时,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为什么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同学们联系中国自身的发展历程,感受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在维护世界和平、调解国际争端上所做的贡献,从而建立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这种家国情怀的渗透,使得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递,更成为了塑造灵魂的工程。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便觉长风浩荡。此次历史优秀课例的观摩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的不足,也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将把从这些优秀课例中学到的经验和技巧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呈现更加精彩、更有深度的历史课堂,做一个有情怀、有厚度的历史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