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物理生本教学有效策略
马 国 强
一、任务驱动激发兴趣,深化理解
深度学习强调培养、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让学生经历应用、分析、评价及创造的思维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把握内在逻辑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以此突破重难点,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后续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光的直线传播”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目标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当我们紧闭双眼时会有什么感觉?在漆黑的夜晚行走,有什么感觉?对此,学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联系将要学习的内容,从“光”的角度展开思考。一番思考后,学生得出初步结论:在漆黑的夜晚,人们什么也看不清楚,这是因为没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教师继续追问:在什么情况下能看到东西?学生回答:必须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才能看到绚丽多彩的世界。然后,教师可引入“光源”的概念,即“能发光的物体”,并继续提问:光源有哪些?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也很复杂,可分解成多个任务:(1)什么是自然光源?什么是人造光源?两者有什么区别?(2)请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直线传播”的实例。(3)列举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4)想象并探索光的传播速度。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在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后,逐步了解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概念,并对探究内容产生兴趣,从而主动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探究活动。而随着任务的不断深入,学生会逐步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并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不断完善知识体系。
二、加强实验动手操作,提升能力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教学模式中物理实验课的占比不多,实验课主要以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在台下观看为主。这种实验课虚有其表,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任何帮助。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下,教师要丰富学生的物理实验经历,为学生创造条件,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实验课,只有做到全员参与、全员思考和动手,才能真正推动物理实验课的发展与进步。
例如,在上“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章节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流体的压强和流速之间的关系,教师事先准备好白纸,在课堂上分发给学生,组织学生做吹气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向两张纸的中间吹气,发现吹气时纸张居然向中间靠拢,这个神奇的实验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经过学习后续知识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往纸张中间吹气时中间的空气流速加快,压强变小,而纸张外侧的压强不变,所以纸张就会向着中间靠拢,表明气体流速越大处的压强就会越小。小小的一个实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三、问题情境调动思维,把握规律
问题情境在物理课堂上的运用十分广泛,教师可根据需要安排在不同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引导,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层理解,并让学生灵活把握学科规律,学以致用。
例如,在教学“光的反射”一课时,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多向性思维等。可联系生活实际,借助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结合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从而让学生扎实掌握教学内容,并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可提出问题:黑暗的教室打开灯后,你会看到哪些事物?这一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轻松作答:桌、椅、书本等一系列不发光的物体。然后继续提问:为什么我们的眼睛能同时看到发光的物体(如电灯)和不发光的物体(如桌子)?对于这一问题,学生陷入思考中,没有立即回答。这时,教师可放慢节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其展开针对性的探究。经过交流后,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入“反射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并提出相关问题:一束太阳光射到粗糙的木板上,为什么观察不到光亮?如果射到平面镜上会怎么样?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带领学生借助“挡板、激光笔、平面镜、玩具”等材料开展小实验,使其在抽象概括与形象观察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开展深度学习不能离开生活,教师在设计教学境情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认知,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并运用已有经验展开深层探究,为其后续学习、探究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生本课堂是初中物理教学在新形势下的必然趋势,在职物理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探索切实有效的生本课堂构建策略,通过因材施教、分组教学、课堂互动、提高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四方面,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物理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进一步提升,以满足全面发展需求,构建完善的物理思维模式,提高专业素养与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