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Conduct us
了解更多我们的详细信息,请致电
0792-8251070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区学府路99号
电话:0792-8251070
传真:0792-8251070
联系人:九江市濂溪区第一中学
教师园地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师园地
关于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发学习动力的思考
时间:2022-04-15 09:41:18 作者:融媒体中心 点击:

关于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发学习动力的思考

梅元锦

 

众所周知,化学是学生初三才接触的一门学科,它的重要性曾经几乎和语数英物化并列,今年,中考改革降低化学分值,提高了思想政治和历史的分值,我想,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必定有它的深意。然而初中化学作为一个特点鲜明的科学,它给学生带来的作用和价值并不会因为分值降低而减少。在这一阶段的孩子中,有很大一部分在懵懂和觉醒之间徘徊,更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处在放弃学习的状态中,令人惋惜。化学作为一门初三加入,也颇为新鲜有趣的学科,如何充分发挥化学的学习特点,抓住孩子的心理,唤起更多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动力呢?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中,我列举出我的几点尝试。

1.把生活热点带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

知识来源于生活,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经常关注新闻,下载新闻或一些热点片段,并把热点带入到课堂中来,有助于使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增强学生的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在生活中能想到化学,联系到化学,增强学生信心。

比如说,在第四单元第二课题《水的净化》这一课时,我会播放一段九江江州防汛救灾的新闻,我导课如下:

“同学们,这是去年七月份,九江江洲镇为防汛进行全镇撤离的视频,我们可以看到长江九江段水位已超出警戒线,洪水灾害不仅会破坏供水设施,还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那么,一瓶天然的水中可能会有哪些种类的杂质呢?”(展示一瓶泥水)“从河水到可以安全饮用的水,要经过哪些净水的途径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几种常用的净水方法。”

利用新闻里浑浊的洪水肆虐的画面,引发学生思考,天然的水里可能含有什么杂质?是否能饮用?引起学生的兴趣,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防汛官兵让老人和未成年人先撤离的画面,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在第七单元第一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中生石灰与水这一化学反应,我引用中央一套的一档节目《生活提示》,“近两年来,自热盒饭、自热火锅十分流行,新闻节目中,有人因错误使用发热包,或是儿童错误的将一些食品袋中的干燥剂泡水而引起爆炸或烫伤的案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个发热包里到底是什么物质呢?”节目中还请到专业消防官兵来做错误示范,做好防护措施并模拟了生石灰加水引发的剧烈爆炸的实验,通过这样的带点“危险性”的实验,引起学生的警醒与重视,体会知识的重要性,同时深切感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小小一包干燥剂,就能释放如此大的热量。

“现在我们知道自热盒饭、自热火锅中的加热包让饭菜“自热”的原理了吧?我们在使用这些食品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通过问题情境,通过视频中生石灰具体应用,加深了学生对生石灰的印象,也解决了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石灰水等几个容易混淆的物质的区分难题。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媒体发达,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和资源,广泛借用搬入课堂,作为一门紧密联系生活的学科,现实画面比传统教学里只能凭借一张嘴口述必定更加有说服力,更能引起学生兴趣,加深印象。

2.实验与记录并重,让学生学会学习

虽然现在的网络信息资源几乎无所不包,一些实验视频拍摄的非常专业、清晰,细节到位,几乎比动手做更能让学生看的清晰和直观,但是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还是离不开老师的实验示范的,真正的动手操作起来,是为了让实验过程“慢下来”,让学生充分理解化学实验中的“先”与“后”,及时记录,提高学生“设计实验”、“观察现象”与“推断结论”的能力。

比如说化学接触到的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实验就是第二单元的制氧气了,制取几瓶氧气再配合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硫的燃烧铁丝的燃烧,蓝色的火焰、四射的火星、刺激性的气味,一连串下来,往往引得学生惊叫连连,一下子俘获了孩子们的心,此时,及时把握孩子们的新鲜感去记录现象和操作注意事项、总结结论,有实验的加持,学生很容易的产生记录的动力,一部分对学习不太感兴趣的学生也能主动的拿起笔。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充分挖掘操作性高的实验,强调观察与记录,慢慢的便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

所以,化学教学中,实验与记录并行,是实验课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教学的特点,把实验做起来,化学实验比生物实验现象来的快,比物理实验现象更鲜明,如果一些可操作性较高的实验没有做起来,实在是一种可惜。同时,在精彩的现象过后,也要拉住缰绳,否则,学生走马观花,实验的课堂成为一场悬浮的魔术表演,一阵热闹过后就只剩下空洞,毫无所得。

3.跨学科借鉴,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挖掘题材

第三单元是《分子和原子》,这一单元都是微观的概念,没有了具体而形象的实验,如何让学生理解分子、原子、离子这些微观粒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第三单元往往容易形成一个分水岭,这时,我会搬出学生从物理课中学的《从粒子到宇宙》。

通过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初步知道,世界上的每一样东西,每一样生物,几千万种的物质,归根结底,都是由粒子构成的,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原子了,那我们的学习就从原子开始,“原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回答)世界上的所有原子都是一模一样的吗?”大多数同学都能猜到不是的。

“让我们打开元素周期表,说说你比较熟悉哪些原子?(氧原子、铁原子、碳原子…)不同的原子为什么不一样呢?有什么区别?从而带领学生走进原子的结构,不同的原子因质子电子数不同而不同。

这一单元,是围绕着不同原子展开的,元素是本单元最后一个课题才学,前期让学生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学生难以理解,勉强背完了也不知是什么,还容易混淆原子与元素。通过把元素周期表解读为原子的列表,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去认识和记背不同的原子。再谈原子构成分子,不稳定的原子易形成离子。把一座较高的分水岭分解成一个个土坡,先理解了原子,再在已有的架构中去理解其他,理解了的知识才是学生乐于背诵的。

4.讲故事,让化学知识富有情怀

在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场面,在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村里的孩子们放学后都要去拾粪的,少平的妹妹兰花他们村的猪跑到另一个村拉了粪就去拾,另一个村的小孩就不同意,认为,拉在了自己的地盘上,粪就是自己的,引发两个村的孩子们激烈争吵,都吵着说是我的是我的。这时学生们哄然一笑,放学拾粪?又想,这个粪应该属于谁呢?再想,为什么要去抢粪?竟然为了一坨粪吵得不可开交,粪有这么重要吗?

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出第十一单元的《化学肥料》,在故事和场景的加持下,大部分城市里长大没有下过农村的孩子,则对化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化肥不再是遥远的有害的。化肥相较于农家肥,有养分含量高,肥效快等优点,农业上正是因为有了化学肥料才让我们顿顿无忧啊。同时通过故事也让学生们感受到祖国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脱贫致富更离不开知识和学习。

化学作为一门与生活关系密切、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学科,它精彩纷呈,学的越深,越能发现化学的魅力。在初三这一关键的时段与它相识,它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起到了唤起学生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关注科学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感的作用。当然,这需要教师广泛学习,把化学与社会、与生活融合起来,贯穿于化学教学之中。只要细心探索,就会发现生活中数不清的化学相关,比如爱护水资源、合金、化石燃料的利用等诸多课题,我们要积极挖掘每一个课题的亮点,才能充分的发挥化学教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