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Conduct us
了解更多我们的详细信息,请致电
0792-8251070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区学府路99号
电话:0792-8251070
传真:0792-8251070
联系人:九江市濂溪区第一中学
党务工作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党务工作
习近平的师生情
时间:2021-09-18 15:10:55 作者:党办 点击:

       初秋九月,雨后的北京,天空湛蓝如洗。在澄澈的阳光下,“北京市八一学校”几个大字熠熠生辉。

       从1959年到196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八一学校度过了他的小学和初中时光。

      “师者,人之模范也。”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少年习近平幸运的是,在八一学校,一群好老师帮他扣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九年师生情,一生教育恩。

习近平的师生情(图1)

                                                                2016年9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市八一学校,

                                                                看望慰问师生,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图为习近平同母校

                                                                老教师们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爱民思想在这里生根

      “我从幼儿园就开始住宿,一直到初中毕业。”68届初中校友、习近平同班同学郭小明回忆说,对他和同学们而言,八一学校是一种特殊的存在,那是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师生情,亲如兄弟姐妹的同学情。

     八一学校创建于1947年,由老一辈革命家聂荣臻元帅亲手创办的“荣臻子弟学校”发展而来。在烽火连天的岁月,父母在前线战斗,孩子们在学校生活。他们在老师背上吃、在老师背上睡……学校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学生都是老师的“掌中宝”“心头肉”,而他们的父母,有的转战大江南北,有的奔赴抗美援朝战场,甚至成了烈士……

    学校迁入北京后,办学模式没有变,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住校,一年至少有300天与老师、同学朝夕相处。这里,是他们的家。

    从养育到教育,从阿姨到老师,八一学校的老师们用无私的爱,为孩子们撑起了成长的天空。这种特殊的师生情感和校园文化,延续了70多年。郭小明动情地说,老师亲如父母,同学情比家人。哪怕条件再艰苦,老师们自己的孩子都顾不上,时间都用到了学生身上。

       疼是真疼,爱是真爱,但管理严格,纪律严明。孩子们早6点出早操,晚10点熄灯就寝,饭前以班级为单位列队,进食堂前要齐唱一支歌,没有座椅站着吃饭,饭后自己刷碗……这所诞生于战争年代的学校,处处显露出军事化的作风。

       吃苦耐劳,不搞特殊。课余,老师常带孩子们去公厕掏粪,帮周边农民收割水稻。八一学校规定,所有学生每年都要参加14天的劳动日。去校农场收麦子,去校工厂车螺丝帽,睡觉就是打地铺。什么脏活累活都干,丝毫没有娇骄二气,没有特殊化。

       不问出身,一视同仁。“同学间从不打听家庭出身,不问谁家官大官小,那时也没这个概念。”1959年,7岁的习近平开始在八一学校读书,开始了他的学生生涯,也开始接受这种教育氛围的熏陶。

      作为习近平同班同学,郭小明回忆说,“近平走上领导岗位后,能深入群众,深入最贫困的地区调研,这种平民意识、亲民作风,我们同学并不感到惊讶,这就是八一学校的作风。”

       红色精神在这里传承,优良作风在这里熏染,“思想领先、艰苦奋斗、严格要求、高度负责”的“八一精神”依旧在这里代代相传。

       读书习惯在这里养成

        时光温润,岁月生香。1963年,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毕业到八一学校报到时,陈仲韩还不过20岁,而今已是78岁、满头华发的老人了。

        时针拨回到1965年。那一年,12岁的习近平升入初中,是初一(4)班年纪最小的学生。陈仲韩老师是这个班的副班主任,教英语。陈老师对习近平的印象是:性格内敛、稳重,有主见,成绩好,自学能力强,喜欢读书,学校图书馆能借到的书都读,知识面宽。

       而82岁的语文老师陈秋影至今还记得习近平这个喜欢文史典籍的沉稳少年。陈秋影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讲授杜甫的诗,“是那种悲天悯人的、充满人民性的、怀抱苍生的诗歌”。一次讲完杜甫的《绝句》后,习近平主动找到老师,说他十分喜爱杜甫,希望老师多推荐一些作品。

      陈秋影老师上课时,不照本宣科,还经常在课上给同学们读报纸上的文章。有一次,读报时提到海瑞罢官,习近平举手提问,“海瑞是好官还是坏官?”郭小明回忆说,长大后我才知道海瑞是谁,这说明近平当时就已经有深入思考了。

      郭小明回忆道,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去一起参加收割水稻的劳动,“近平一捻水稻穗,就知道今年的收成如何,也不知道他从哪儿学来的,估计是看书看来的。那时他是真读了不少书。”有次下晚自习,大家结伴回宿舍,习近平望着夜空讲起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这挑起了郭小明从未有过的好奇心。在一个周六,大家还相约去了趟北京天文馆。

      陈仲韩老师虽然只教了习近平一年,但此后师生间的往来从未中断。回忆当年习近平从插队的陕西梁家河回北京,专门到家中看望自己的情景,陈老师历历在目,“那天在下雪,我住的还是两间平房,也就14平方米。近平进屋后我们谈了大概有一个小时……”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我跟他说,能上大学尽量要上,学无止境。将来国家要建设,你会迎来光明的一天。”陈仲韩一再叮嘱年轻的习近平不要气馁,要坚持学习。

习近平的师生情(图2)

                                                              2016年9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市八一学校,

                                                             看望慰问师生,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图为习近平看望

                                                             慰问北京市和八一学校的教师学生代表。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尊师敬教的情感在这里铸成

      “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交流时说道。感念师恩,言犹在耳。

     1966年,初中开学不久便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因为父母的缘故,八一学校的一些学生受到了冲击。有一次,揪斗到最后,台上只剩下习近平一人。这时一位女老师突然走上台,揽过习近平,毫无怯色地说道:“这是我的学生,我带他回学校进行教育……”这位勇敢的女老师,就是习近平的初中班主任齐荣先老师。齐老师保护了年少的习近平,让他感到温暖,感受到了力量。

      1968年,受社会影响,八一学校校园里人心躁动,难以安宁。有的同学参军入伍,有的同学下乡插队。在慎重考虑之后,习近平选择了插队。

       当齐荣先老师看到只有15岁的习近平出现在报名队伍中的时候有些吃惊,一来他年龄尚小,还不到插队的年龄;二来下一年可能就有留城的机会,留在北京条件肯定要比插队好得多。齐老师劝习近平再等一等,但习近平表示坚持要去插队。在齐老师的帮助下,下乡插队的手续最终办了下来。“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习近平曾满怀深情地说,“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当年老师对我们要求十分严厉,现在回想起来,终生受益。”2016年9月9日,对八一学校在校师生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习近平回到了离开近半个世纪的母校。他深情回忆起小学和初中的求学时光说道,“不管走到哪里,我都惦念着母校,同母校保持着联系。”

       在与八一学校师生座谈时,习近平特意叮嘱:“到这里就没有首长了,都是学生。”他和高二学生牟迪铃接力背诵《师说》名句。一个是老学长,一个是新学妹,一篇《师说》,将“感念师恩”接力传送。

      念兹在兹,无日或忘。多年来,习近平对母校和老师们一直记挂在心。齐荣先老师病了,当时已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想方设法为老师寻医问药。来京开会时,还带着爱人彭丽媛一起去齐老师家中看望。

      习近平曾给陈秋影老师回信,“尊师敬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如毛主席对徐特立老人所说的那样:您过去是我的老师,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将来还是我的老师。”情感深沉而炽热,寄托的是习近平对教育之恩的深刻铭记和尊师敬教之情。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对于好老师,总书记充满敬佩和期待。

      “我将无我”的情怀在这里培养

     “那时,一进校门就能看到假山上两个大标语——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身为八一校友会负责人的68届初中校友韩京京,指着学校大门的方向说道。尽管当年的假山、标语早已不复存在,但八一学校一以贯之的精神,一直在莘莘学子的血液中流淌不息。

      从建校至今,八一学校一直保持着一个优良传统,就是邀请英模人物到校为师生作报告,以此培养孩子们的精神境界。

      1966年的一天,学校邀请采写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新华社记者穆青一行来校作报告。第一次听到焦裕禄事迹的习近平“受到深深震撼”,“这节课在我的一生中留下深刻印记,对我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1990年7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读后连夜填写了《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字字句句,何尝不是习近平执政理念和为民情怀的写照?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焦裕禄的名字一直牢记在习近平心中,成为他素未谋面的老师和楷模。无论是上山下乡、上大学、参军入伍,还是做领导工作,焦裕禄同志一直在他心中有着崇高的位置,是他学习的榜样。

      心中有民,脚下就有动力;心中有责,肩上就有担当。从“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见证着习近平夙夜在公的忘我,勇担使命的无我,无愧于人民的真我。可以说,这种为民的初心,在八一学校就开始播种、生根、发芽了。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八一学校两座当年的学生宿舍楼依旧矗立在校园中,爬山虎满目翠绿,似乎还在述说着当年的点点滴滴。门口的京西稻田,远处的工厂车间,已杳如黄鹤,但投身社会、深入实践的学风依然浓郁深厚绵长。四周高楼林立,鳞次栉比,早换了新颜。但八一学校的那一抹红字,始终明亮如昔,鲜艳如初。(“学习强国”记者陈远丁 周亭佑)